|
宋朝皇帝赵佶狂草长卷《草书千字文》欣赏 二维码
发表时间:2020-02-16 17:10来源:名茅书法文摘 宋徽宗赵佶(1082~1135)是北宋第8代皇帝,在位25年。政治上统治不给力,在位期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(例如著名的梁山起义和方腊起义),但在艺术上造诣极高。 由于十分喜爱绘画,他利用皇权积极推动绘画,使宋代的绘画艺术得到空前发展。还自创了一种被后人称为“瘦金体”的书体,可以说是少有的艺术型皇帝。 《草书千字文》是宋徽宗传世的狂草作品,此卷为纸本,草书,纵31.5厘米,横1172厘米,字迹九十九行,为描金云龙纸卷,长3丈,无一接缝。云龙纹生动规整,犹留唐人遗韵,对研究宋代造纸技术弥足珍贵。写在上面的狂草书千字文一气呵成,毫无倦笔,颇为壮观;其笔势凌空,变幻莫测,犹如长江奔腾,一泻千里,运笔迅疾流畅,结体奇宕潇洒。此卷作于宣和四年(1122),是赵佶40岁书法大成时之作品,为稀世珍品。 明末清初学者孙承泽在《庚子销夏录》中指出:“徽宗千文,书法怀素。”当代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先生云:“此卷草书怪怪奇奇,大大小小。有的如腾猿过树,逸虬得水;有的或连或绝,如花乱飞;有的若枯松之卧高岭,类巨石之偃鸿沟;有的如如飞鸟出林,惊蛇入草。” 宋徽宗赵佶《草书千字文》手卷 请手机横屏欣赏 宋徽宗赵佶是个昏庸无能的封建帝王,在位二十五年,骄奢淫逸,怠弃国政,最后落得国亡身辱,死于北域的下场。但是,这位失败的政治家对书画情有独钟,并在艺坛上取得了光辉成就。从文化史、艺术史的贡献来看,赵佶书写了其最光辉而独立的一页。赵佶的楷书兼容并蓄,自成一家,后世称“瘦金体”。一如疾风中之修竹,挺而神骏。上海博物馆现藏的楷书千字文就是这一书体的代表。“瘦金体”与李邕的“金错刀”交相辉映,堪称中国书法史上耀眼的双璧。而这幅狂草作品则展示了其书法的全面。 此卷自宋宣和年间历经金昌明内府,转入南宋权相贾似道,明晋府,项元汴,清梁清标等诸家遞藏。赵佶在写此书法后不久就被金兵虏走,这件作品宋时藏于御府,元明时期流传不详,后归藏于清内府,清宫廷编的《石渠宝笈初编》即有著录。 1945年8月17日,溥仪携数箱珍贵书画欲逃往日本,途经沈阳时被人民解放军及苏联红军截获。1950年,劫后余生的徽宗《草书千字文》等一批清宫散佚书画入藏东北博物馆(即辽宁省博物馆)至今。 名茅美术秉承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理念,用艺术启迪智慧, 尊重、挖掘、保护孩子已有的艺术天赋,坚持以大教育的视野开展“小而美、小而精、小而专”的社区美育与软硬笔书法培训;积极探索一条多元化的美术与书法教学的途径,全面提升孩子的艺术创造能力、美感和艺术涵养。关注名茅美术官方微信(ID:topart180),了解更多栏目动态与书画知识。 名茅美术转载发布内容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,我们希望在资源共享的同时,与您共同维护互联网的良好生态,谢谢。 |